读完 “半条被子” 的故事,我总忍不住反复回想那个画面:1934 年寒冬的湖南汝城,三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成两半,硬塞给用茅草御寒的徐解秀老人,还说 “等革命胜利了,要让老百姓都有暖和的被子盖”。没有波澜壮阔的战役描写,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可就是这 “剪被子” 的瞬间,像一股暖流撞进心里,让我真正懂了 “共产党是什么”—— 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愿意分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在教学时,我总是会说: “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总觉得这些词和当代年轻人有距离感,当读到这个故事,我立刻把她作为课堂上的绝佳案例收录起来。党的宗旨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柴米油盐、寒暖安危里的实在行动。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素不相识,她们自己也在饥寒交迫的长征路上,可看到老人一家的困境,还是毫不犹豫地让出了半条被子。她们帮老人挑水、烧火、打扫屋子,不是 “高高在上的帮助”,而是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她们剪被子时的坚定,也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从心底认定 “要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 的信念。这个故事能非常有力地告诉我们,革命年代的 “初心”,就是这么具体又滚烫,不是想着自己能走多远、能得到什么,而是想着老百姓还缺什么、还冷不冷。
徐解秀说 “什么是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话越品越有分量。回望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多少仁人志士想救中国,可最终都失败了,说到底,是没真正把 “人民” 装在心里。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 “人民” 刻在了旗帜上:土地革命时帮农民分田地,让 “耕者有其田”;抗日战争时发动群众,筑起 “全民抗战” 的铜墙铁壁;淮海战役时,老百姓推着小推车送物资,“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就像 “半条被子” 的故事一样,党和人民从来不是 “隔着的”,而是拧成一股绳的 “一家人”。这种 “同呼吸、共命运” 的感情,不是喊出来的,是用无数个 “半条被子” 这样的小事攒出来的。
更让我触动的是,“半条被子” 的温度从来没有过时。故事里的女红军承诺 “让老百姓都有暖和的被子盖”,在新时代变成了更实在的 “暖心答卷”: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大山,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了贫;疫情防控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护人员逆行的身影、社区工作者日夜的坚守;现在推进共同富裕,也是想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原来,不管时代怎么变,党对人民的初心从来没变 —— 从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的纪律,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的担当,本质上都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半条被子的故事,不是在讲一个遥远的历史片段,而是在告诉我们:“初心” 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在别人需要时,愿意让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是不管走多远,都记得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或许不用像女红军那样剪被子,但可以把这份 “人民至上” 的初心放进教学,也放进日常:是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伸把手,是做事情时多想想 “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帮助”,是始终记得 “好日子是和大家一起过出来的”。
一床被子,剪成两半,却暖了近百年。这半条被子里的初心,会一直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人民;真正的温暖,永远藏在与人民心连心的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