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笔记】让思政课可感可触: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然而,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着理论讲授得多、实践体验得少的难题,出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中、理论上而不易内化为坚定信念和行动指南的困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这一重要论断,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摆脱这一困境。要拓展课堂边界,将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让理论在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让信念在时代的洪流中淬炼成长。

一、 深刻认识“两个课堂”融合的时代必要性与战略价值

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不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方式,而是关乎思政课生命力、实效性,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刻变革,是重要战略举措。

第一,“两个课堂”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回应现实关切的必然要求。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也易于被复杂的社会现象迷惑。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难以有效回应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只有进入广阔的社会天地,亲眼见证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就,亲身感受时代的脉搏,亲耳聆听奋斗者故事,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风云变幻中保持清醒、坚定立场。

第二,“两个课堂”融合是遵循育人规律、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内在需要。 理论的魅力在于指导实践,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思政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只有置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展现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思想伟力。通过社会课堂的体验式、沉浸式教学,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理论说教”为“情感认同”,有效破解“曲高和寡”“自说自话”的困境,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第三,“两个课堂”融合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形成育人合力的核心路径。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要善用社会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推动“两个课堂”融合正是要求高校主动开门办思政,将各类社会主体——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乡村等——都纳入育人共同体。这有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校内与校外同频共振的育人体系,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着力破解“两个课堂”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关键问题

推进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

一是要破解“表面化”问题,追求深度融合之“实”。 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的旅游或简单劳动。必须强化教学设计,加强过程指导,注重成果转化,确保学生有所思、有所获、有所行。

二是要破解“两张皮”问题,实现有机衔接之“融”。 防止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思政课教师与社会实践指导人员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实践活动精准服务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又能及时提炼升华实践感悟。

三是要破解资源保障难题,夯实持续发展之“基”。 学校需在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课时安排、安全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践培训,提升其组织和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建设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四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树立育人导向之“标”。 改变单一的知识考核方式,将学生在社会课堂中的表现、实践报告的质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纳入思政课成绩评定体系,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标准,引导师生真正重视并投入社会实践。

三、精准把握“两个课堂”有效融合的核心环节与实施路径

融合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家”“活动叠加”,而是要实现理念、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的深度嵌合,形成有机统一的育人体系。

一是目标导向上以理论深化与实践认同为双重坐标。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紧密围绕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和理论难点来设计。例如,在讲授“生态文明”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态示范村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绿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国家版本馆,感受书籍海洋的瑰宝魅力。让每一次社会实践课堂成为一次理论验证、思想升华、信仰熔铸。

二是内容衔接上让教材语言与生活语言同频共振。思政课教材体系严谨,但有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距离。社会课堂则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要实现有效融合,就必须做好内容的转化与衔接。一方面是抽象理论具体化,把教材中的概念、原理,通过社会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人物故事、发展数据等呈现出来,使学生可知可感可触。另一方面是宏大叙事微观化,将国家发展战略与地方实践、个人奋斗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变化、个体的成长中理解时代潮流。例如,邀请改革亲历者、劳动模范、优秀校友走进课堂,或用VR/A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展现建设成就,都是“两个课堂”有效融合的重要手段。

三是在方法创新上构建“行走的”“对话的”思政课堂。融合需要教学方法的系统性革新,推动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如打造“行走的课堂”。 精心设计实践路线,组织大学生奔赴延安红色圣地,在学校附近的基层治理一线、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开展红色研学、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国情考察等。在行走中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如构建“对话的课堂”。 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与不同背景的群众进行深度交流对话。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展开辩论、分享感悟,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深化认识。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与行动创造。

四是在平台搭建上整合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稳定的平台和机制是融合可持续的保障。要通过建强实践教学基地,与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要通过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案例库、视频库、在线虚拟实践平台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要通过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尝试建立学校与社会单位之间的定期沟通、项目对接、师资互聘、成果共享等机制,明确各方权责,确保实践活动有序、高效、安全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推动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命题。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打通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让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大学生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深刻感悟思想伟力,触摸时代脉搏,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上一条:【读书笔记】读 “半条被子” 故事有感:一床棉被里的初心与温度

下一条:深耕卫生督察,践行劳动育人——耕耘社晚自习教室卫生督察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