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笔记】以问启思 以史铸魂: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维度

从思政大练兵的赛场到第四届国赛的舞台,教学竞赛让我收获良多,我深切体会到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实践。以解放战争史为内容载体的这次教学竞赛,促使我从问题建构、课堂重构与教师角色重塑三个维度,对思政教学进行了系统反思与突破。

一、问题导向:从知识传递到思维激活的路径转型

初登讲台时,我的课堂是精心设计的知识拼图,却常在学生低头刷手机的静默中陷入困顿。直到某天,看到PPT上整齐的思维导图与学生迷茫面容形成的鲜明对比,我才意识到教学逻辑需要根本性转变。

我开始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学生群体,尝试用“问题链”重构教学。备赛期间,我摒弃“知识搬运”的窠臼,在专家指导下精准筛选史料,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比赛要求报送6个“真问题”的清单,这恰恰源于对学情的持续追踪与更新。真正的“问题导向”,不是教师抛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成为问题的解谜人。通过“看、问、想、答”的闭环互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认知建构,实现从“教什么”到“学什么”的教学逻辑转变。

二、课堂重构:从封闭空间到开放场域的维度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这一论述为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我系统研究博物馆教学法,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让沉默的文物成为会说话的教材。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到照金革命根据地,这些场所都留下了我和学生的足迹。当学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版画中亲眼看到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喜悦时,对“翻身做主”的理解远比课本注释来得真切。这种从器物到思想的教学转化,实现了思政课堂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重构,让历史真正“活”起来。

三、角色重塑:从知识权威到文化摆渡人的身份觉醒

作为教龄不足五年的青年教师,竞赛全过程无异于一场自我撕裂与重建的成长史诗。从史料堆中的茫然到教学逻辑的贯通,从专家质疑中的困顿到课堂生成的从容,这段旅程让我完成了三次关键蜕变:

从“知识权威”到“导览员”的角色觉醒,不再执着于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真问题;从“教材执行者”到“课程建筑师”的专业觉醒,学会基于自身特长构建认知阶梯;从“思政教师”到“文化摆渡人”的价值觉醒,深刻意识到我们传递的不是过往的灰烬,而是精神的火种。

四年教学路,从青涩模仿到自主创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我愈发坚定:好的思政课应该既有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又有贴近实际的战术创新;既要坚守真理的“根据地”,又要开辟方法的“新战场”。当我们将每一节课都视为播种信仰的田野,就能在青年心田培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绿洲——这或许就是思政教育最美的收获。


上一条:教在明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

下一条:【读书笔记】读 “半条被子” 故事有感:一床棉被里的初心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