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笔记】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读《红色家书》有感

当战火的硝烟渐渐远去,那些曾藏在衣兜、夹在书间的红色家书,却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厚重。翻开《红色家书》,没有激昂的战歌,没有恢弘的史诗,唯有一行行带着体温的文字,将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信仰坚守与赤子之心,娓娓道来,让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信仰”二字的千钧重量。

这些家书里,藏着最柔软的牵挂,也藏着最坚定的抉择。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与期盼:“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她明知自己再也无法亲眼见证孩子长大,却仍在信中种下“为国担当”的种子,把对儿子的小爱,融入到拯救民族危亡的大爱之中。左权在牺牲前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里,还在惦记着“我牺牲了我的一切,为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解放”,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思念,却从未有过半分对革命事业的动摇。他们不是没有儿女情长,只是在“小家”与“大家”的抉择中,选择了用自己的分离,换千万家庭的团圆;用自己的牺牲,换家国的光明。

这些家书里,更藏着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种。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时,身陷囹圄的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他在信中描绘“可爱的中国”的模样,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即便物质极度匮乏,信仰的光芒也从未黯淡。夏明翰给母亲的信中,一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道尽了他对信仰的忠诚——在他心中,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支柱,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明灯。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了“信仰”二字的力量:它能让人在绝境中坚守,在死亡面前坦然,只为心中那份对家国的赤诚。

   在和平年代重读这些家书,更像是一场与先辈的精神对话。我们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却依然需要这份信仰的支撑:它可以是我们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坚守,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可以是医生在手术台前全力以赴的担当,用专业守护生命的希望;也可以是年轻人在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奋斗,用行动诠释责任。而那份家国情怀,也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是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的庄重,是看到祖国科技进步时的自豪,是为守护家乡绿水青山付出的努力。

   合上书页,那些家书里的文字仿佛仍在眼前闪烁。《红色家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先辈们用生命写下的“精神教科书”,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不负韶华。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当以先辈为榜样,将这份信仰与情怀融入日常,用自己的行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信仰答卷”。


上一条:【读书笔记】于文句中见本心,于践行中悟真知——《知行合一》

下一条:【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中国乡村社会的独特结构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