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笔记】于文句中见本心,于践行中悟真知——《知行合一》

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以 传记 + 解读的独特笔法,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与人生实践交织呈现。那些穿透五百年时光的文字,既拆解了 知行合一的哲学密码,更给出了安顿内心的生活指南。现将阅读中的核心感悟与原文摘抄结合记录,以存思想印记。

一、破迷思:知行本一体,割裂即虚妄

未读此书前,我始终将 “知行” 视作 “认知在前,行动在后” 的线性关系,总以 “认知不够” 为自己的 “行而未果” 开脱。但书中一句振聋发聩的论断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度阴山在此处明确指出,王阳明所言的 “知”,绝非书本上的概念记忆,而是 “与生俱来的道德本体 —— 良知”;而 “行” 也不是盲目的举动,而是 “良知在具体情境中自然呈现的实践”。这种 “即知即行” 的本质,在王阳明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印证:他没有拘泥于治匪古法,而是以 “治民先治心” 的认知为指引,一边整肃吏治,一边安抚民心,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乱局。

这让我猛然醒悟,我们常说 “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根源正在于将知行割裂 —— 把 “知道” 当成了 “做到”,却不知 “真知必然蕴含行动能量,未有知而不行者”。正如书中剖析的,当人被私欲阻隔,才会陷入 “茫茫荡荡空去思索” 或 “懵懵懂懂任意去做” 的困境,这正是知行异化的典型表现。

二、寻本源:致良知为根,心即理为基

“心即理” 作为心学的基石,是理解 “知行合一” 的钥匙。度阴山在书中通过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层层揭开 “心外无物” 的深意,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对王阳明悟道历程的精准概括: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份从绝境中生长出的智慧,核心便是 “良知”。书中强调:“良知是本能的善良,是不虑而知的智慧,只要我们不欺骗自己的良知,行动就不会偏离正道。” 而 “致良知”,就是让这份本具的智慧不被私欲遮蔽。王阳明那旬著名的 “花与心” 之论,更将此道说得透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并非否定客观存在,而是揭示了 “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 的本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诸多两难选择 —— 是迎合他人还是坚守本心,是追逐利益还是恪守原则 —— 其实都能以 “致良知” 作答:抛开杂念倾听内心的声音,行动自会与认知合一。

三、践真知:事上磨为径,行中悟为要

“知行合一” 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 “在具体事务中不断锤炼的实践智慧”。度阴山特别强调 “事上磨练” 的重要性,这恰是打通知行壁垒的关键路径。书中记载王阳明教导弟子:

“你们在生活中只要简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为人处世,那就是圣人气象。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父母,安分守己地工作,这是多么简单的事,你把这些简单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会感到心是充实的。”

这份 “简易真切” 的实践哲学,让我在工作中深受启发。此前我虽知 “复盘” 能提升能力,却总因懒惰拖延,这便是典型的 “知而不行”。如今以 “事上磨练” 为指引,每天花十分钟梳理得失,克服 “私欲” 干扰,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习惯。这正应了王阳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的论断 —— 行动让认知落地,认知又指引新的行动,二者螺旋上升。

书中还提及王阳明荡平巨寇、平定宁王之乱等事功,指出这些成就 “都是知行合一的外在显现”。这让我明白,真正的修行从不在空想中,而在每一次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实践里。

四、观当下:守初心以定,驭本心以行

在信息爆炸的浮躁时代,“焦虑迷茫” 成了许多人的常态。度阴山在书中给出的解药,恰是 “制心一处” 的定力:

“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 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其实是胶柱鼓瑟... 阳明心学给出了答案:心 ——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知行合一” 的现代价值,正在于它能帮我们打破 “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敢行动” 的循环。它提醒我们:与其纠结 “能不能做好”,不如先迈出第一步,在行动中修正认知;与其被外界评价裹挟,不如坚守良知底线,在 “不动心” 的修炼中保持清醒。书中那句 “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更道破了本质 —— 当内心足够坚定,外界的风雨便不足以撼动前行的脚步。

结语

合上书页,书中的文字仍在心头回响。从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的警醒,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的笃定,度阴山让 “知行合一” 从遥远的哲学命题,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智慧。这些摘抄的原文如同思想的锚点,让我清晰看见:知行合一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境界,而是藏在 “事上磨练” 的日常里,躲在 “致良知” 的选择中。

未来,愿以 “简易真切” 为准则,在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中践行良知,让每一次 “知” 都有 “行” 的回响,每一次 “行” 都有 “知” 的指引。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人生,“是清醒的人生,是坚定的人生,也是充满力量的人生”。



上一条:“第十四期明德文化读书班”暨10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下一条:【读书笔记】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读《红色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