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叙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概括了全书所阐述的“乡土”的概念。中国社会长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形成了中国较西方的个人社会所不同的熟人社会。个人社会以法治为基础,熟人社会以礼治为传统。法治与礼治的不同在于,法治依靠权力机构和公共的力量维系,礼治则更多地依赖于传统,是一种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第四章提到的“差序格局”,这是费孝通先生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

“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就越推越薄。这样就形成了差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在这样私人联系的格局下发生着意义。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差序格局受到冲击。我们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差序格局作为中国长期以来养成的社会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将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差序格局,不仅有助于了解自己民族的隐性社会结构,更能教会我们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如何办事,如何与人相处。
通过对《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探索,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乡土”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带有一种亲切的质感,这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具有的天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乡土文化与西方文明也将从冲突过渡到包容,再从包容中孕育出具有二者特质,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这不是对文化的背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神奇而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