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书心得】写在930烈士纪念日之际:于铭记中汲取前行力量

历史的卷轴缓缓展开,那些定格在时光里的身影便愈发清晰。从鸦片战争后山河破碎的屈辱岁月,到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烽火年代;从解放战争里为解放全中国冲锋的身影,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家卫国远赴朝鲜战场的坚毅背影;从改革开放初期为突破技术封锁攻坚克难的科研先驱,到新时代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逆行的消防战士、抗疫英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烈士们的名字或许不同,事迹或许各异,但他们心中燃烧的信仰之火、肩上扛起的责任担当,却如出一辙。

我曾在史料馆里见过一封烈士的家书,字迹因岁月侵蚀有些模糊,却字字滚烫。那是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写给母亲的信,信中没有豪言壮语,只叮嘱母亲“好好保重身体”,最后一句“儿愿以血肉之躯,换山河无恙”,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位战士牺牲时年仅21岁,和如今许多正值青春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曾有对家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毅然选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样的故事,在烈士的名录里还有太多太多。他们中,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有“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有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有在边境冲突中用身体守护战友的陈红军……他们以生命为笔,在中华大地的画卷上写下“忠诚”二字,用热血浇灌出民族复兴的希望之花。

有人说,和平年代没有硝烟,英雄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烈士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温暖与力量。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基层干部扎根山区,驻村入户,有人把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用脚步丈量了责任的厚度;在守护边疆的岗位上,年轻的战士们顶着风雪、冒着严寒,用青春和热血筑起祖国的安全屏障。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烈士”的内涵——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幸福,甘愿奉献一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生长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安稳生活。但幸运不等于懈怠,和平不代表遗忘。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接续先辈的事业,扛起时代的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必像先烈们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需要传承他们的信仰与精神:在学习中,以“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毅力攻克知识难关,为成长积蓄力量;在工作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履职尽责,为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在生活中,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关注社会,为国家进步贡献微光。

烈士纪念日的仪式终将落幕,但铭记与传承永无止境。那些长眠的先烈,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灯塔,是激励我们勇毅前行的号角。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生命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我知道,今天的铭记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作为新时代的追光者,我们当带着先烈的期盼,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让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在我们手中变得更加富强、更加美好。这,便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传承精神、接续奋斗的永恒使命。


上一条:【读书心得】写在930烈士纪念日之际:以英烈为炬,向复兴而行

下一条:教在明德‖聚AI赋能教育·共探课堂教学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召开教学创新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