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的设立,是国家对英雄的最高尊崇。从2005年启动研究论证,到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设立,历经十年打磨的决策背后,是国家对历史责任的坚定担当。将纪念日定在9月30日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的日子,绝非时间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它让我们清晰感知,新中国的黎明是先烈用生命点亮的,民族复兴的征程是先烈用热血铺就的。这种以法律形式固化的纪念仪式,让主流价值得以强化,让英雄精神获得永续传承的制度保障。

英烈的壮举,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抗日战争中,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弹尽粮绝仍坚守阵地,用生命诠释"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毅然用胸膛堵住枪眼,书写了军人的忠诚与无畏;和平年代,宁夏首位女烈士张月英为保护机密文件,面对匪徒枪口毫无惧色,牺牲时年仅28岁。这些真实的事迹告诉我们,英烈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缅怀英烈,更要传承其精神内核。在瑞安烈士陵园,蔡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笔题词,让年轻学子读懂了信仰的力量;在宜昌东山纪念碑前,营盘路小学的入队仪式上,孩子们庄重的眼神里,革命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这些场景印证着: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就是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落地生根。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必再直面枪林弹雨,但英烈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品格,依然是我们应对挑战的精神武器;他们“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更应转化为我们立足岗位、实干担当的行动自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烈士纪念日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追思,更是警醒与激励。当我们享受和平年代的安稳生活,当我们见证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更应铭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沉重过往。那些质疑英雄、歪曲历史的杂音,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定铭记的决心;那些时代发展中的新挑战,更需要我们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我们必须始终捍卫、永远传承。烈士纪念日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悲伤的追思,更是前行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为遵循,做英烈精神的捍卫者;以英烈事迹为榜样,做民族复兴的奋斗者。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为后世迎来新生"的先烈,才能让"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赞歌永远传唱。
纪念的钟声总会敲响,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9月3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在追思中明悟:民族的复兴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精神的滋养;国家的发展征程,每一环都需要责任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接力者,我们当以英烈为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替代空洞的誓言,用精益求精的追求传承英雄的使命。
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长眠的英烈;唯有如此,才能让英雄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历史的回答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