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规范性与思想传播力,8月20日晚上20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召开落实推广普通话专题会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启云主持。

张主任首先指出,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载体”与“重要工具”。当前部分课堂存在“术语表述口语化”“逻辑表达不连贯”“方言使用影响理解”等问题,既可能削弱理论的严肃性与准确性,也会降低价值引领的穿透力。对此,亟需教师们重视并进行课堂语言规范化练习。
其次要以普通话语言规范筑牢理论教学“准确性根基”。教师们应注重梳理“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的规范发音、精准表述,确保教师授课时术语无偏差、逻辑无断层。
最后,她强调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各类普通话教学技能专项培训,以规范语言表达强化价值引领,推动“规范语言+案例教学”融合,用普通话生动讲述“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实践案例,在规范表述中传递理想信念,避免因语言不规范导致案例解读偏离价值导向。
会上,教师代表贺伶辉反馈,规范的普通话教学能减少理解障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听得懂、记得住、悟得透”;李彩琴老师则建议,可将普通话应用能力纳入思政课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形成“语言规范-理论教学-价值引领”的正向循环,定期开展教学互评与语言校准。
此次教研活动的举办,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打通了“语言规范”与“价值引领”的衔接通道。下一步,教研室将联合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持续完善教学语言规范体系,以“规范语言”为桥,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价值力量更好地滋养学生成长,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提供语言与思想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