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丰富“四史”类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模式,2025年7月14日至7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暑期营”赴陕西延安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初心使命”实践调研活动。暑期营12名队员于当日下午1点抵达革命圣地延安,通过实地参观和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延安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7月14日下午,“四史暑期营”队员们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展出文物2500余件,历史照片1400余张。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全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队员们通过参观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坚守信仰、于复杂局势中开辟道路的历程,延安精神也深深烙印在队员心中。
7月15日,“四史暑期营”成员们来到延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作为党中央初抵延安时期的驻地,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通过实地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党中央在延安初期开展革命活动的艰辛与伟大,将理论知识与历史场景生动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的理解。同时,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所承载的历史遗迹,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
7月16日上午,队员们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这片曾承载着党中央在延安后期光辉岁月的土地,营员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循着先辈足迹,探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当年的旧居与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低矮的窑洞、简朴的陈设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而又指挥若定的岁月。师生们对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有了真切体会。枣园革命旧址映照出共产党人在困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智慧与坚定信念,成为一堂生动的历史现场课。
下午,暑期营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作为中共中央驻地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这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历史。第一站来到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礼堂内朴素的长条木椅、主席台上方的标语,瞬间将大家带回那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关键时刻。参观老一辈革命家简朴的窑洞居所时,大家纷纷感慨,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孕育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杨家岭的窑洞,是思想光芒的摇篮,更是青年学子汲取信仰力量的源泉。
7月17日,行程最后一日,暑期营聚焦于被誉为“革命熔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馆内丰富详实的历史照片、文物史料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抗大在战火纷飞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办学风貌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师生们深刻体悟到,抗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著名军事政治学府,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锻造了无数信念如磐、能征善战、勇于牺牲的骨干力量,其精神对新时代青年成长与高校思政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最后,暑期营成员们围绕“青年责任与历史担当”议题,讨论氛围尤为热烈。抗大青年学员“到前线去、到敌后去”的激昂口号犹在耳畔,引发了成员们对自身时代使命的深刻思考。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将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延安“四史暑期营”,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举措。通过三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开展实践活动,现场聆听与深度思考,青年学子们得以跨越时空,触摸历史温度,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对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