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笔者感到,虽然思政课程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但是施教过程中教师“灌输”、学生被“灌输”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思政课面目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冷淡、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乏味枯燥,教师没有成就感、学生缺乏获得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效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时事热点结合、互动环节、多媒体应用、生活实际关联、实践体验以及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进。一是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创新理论要点与实践应用节点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二是丰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时事热点,通过解读和分析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三是引入互动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堂互动,尝试探索“红歌课堂”“换位课堂”“辩论课堂”“讨论课堂”等不同模式的“特色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不断自主思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上好思政课的激情热情。四是用好信息手段。充分利用学院新建VR实验室,以增强现实(VR)等新兴技术手段打造革命历史场景虚拟体验课堂、互动式革命文化体验区,多层次多维度系统呈现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战斗和重点人物,实现静态化展览向动态化传承转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程,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平台。五是强化实践体验。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和话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定期开展课外实践研学活动,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让学生走进历史、触摸文化、感悟精神,在时空对接中引发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