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身处高校思政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让理论讲授不悬浮于半空,如何让价值观引导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第五辑》这本书,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在迷雾中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案例汇编,更是一本方法论指南,深刻阐释了“大思政课”的核心理念,并提供了将其落地的实践路径。

一、从“小课堂”到“大格局”:重塑思政教育的认知边界
本书最核心的启发,在于让我对“大思政课”之“大”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它绝非物理空间上的扩大,而是一种格局与视野的升华。过去,我的教学有时会不自觉地局限于教材章节和课件方寸之间,虽力求讲清理论,但总感觉与鲜活的社会现实隔着一层纱。这本书明确指出,“大思政课”要求我们打破这道壁垒,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书中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思政教育不能是“独角戏”,而应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交响乐”。作为思政教师,我的角色需要从一个单一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协同育人的倡导者和连接者。我开始主动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寻找经济学案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智慧,探讨工程技术发展中的大国工匠精神,尝试在学生的专业语境中播种思政的种子,让价值观引导变得可感、可触。
二、从“理论灌输”到“现实观照”:激活思政课堂的生命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本书精选的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宏大的理论命题与火热的社会实践相对接。它教会我,讲“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只停留在概念阐述,而要将其置于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科技自立自强的攻坚故事、“双碳”目标的全民行动等具体情境中;讲“全过程人民民主”不能只有理论推演,而要引导学生观察基层民主实践、参与校园治理,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内涵。
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大量借鉴书中的方法,推行“主题式、项目化”学习。例如,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调研本地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历程,或分析家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举措。让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听众”,转变为主动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探索者”。思政课的魅力,正蕴藏在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升华理论的认识飞跃之中。
三、从“传统讲授”到“数字赋能”:拓展思政教育的时代场域
本书对“数字思政”的关注,切中了当今教育的脉搏。当代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注意力、信息获取方式和话语体系都已深度网络化。这本书提醒我,思政教育如果不能占领网络新阵地,就可能丧失话语权。
书中提供的思路,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制作高质量短视频解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在虚拟社群中进行价值辨析等,都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这要求我不仅要精通理论,还要成为一名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导演”和“产品经理”。我将尝试把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系列微课、互动H5或主题vlog,在学生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让思政教育从课上的“规定动作”,延伸为课外的“兴趣选择”,实现润物无声的浸润效果。
结语
合上书本,深感责任重大,但也满怀信心与期待。《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第五辑》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赋能”。它让我坚信,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们手中握有的不仅是书本和课件,更是时代与社会这本“大书”。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努力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做一个胸怀“国之大者”、脚踩“大地泥土”、精通“数字语言”的思政教师,带领学生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交响中,真正读懂中国、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