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主页| 融合服务门户| 图书馆| 校长、书记信箱|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第七十五期明德大讲堂开讲:马晓强教授引领千余名师生探索“π型人才”成长之道
2025-10-17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赵昕 图片:郭益恒 审核:王君涛 点击:[]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5日下午,第七十五期“明德大讲堂”在四季廊桥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大讲堂以“成为‘π型人才’:理工背景下的通识能力与终身成长”为核心主题,特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马晓强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千余名师生现场聆听讲座,共同开启一场关于人才成长与时代发展的深度对话。讲座由学院党委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张亚平主持。

下午14时,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拉开帷幕。张亚平副部长首先对马晓强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马教授在经济学领域、人才发展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与丰硕成果。他指出,在当前科技飞速迭代、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理工院校学子如何突破专业局限、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兼具专业深度与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既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命题,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此次邀请马晓强教授解读“π型人才”培养之道,正是为了给师生们提供前沿的思想指引与实用的成长路径,希望大家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聆听、深入思考。

随后,马晓强教授以“什么是‘π型人才’”为切入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与严谨系统的论述,为在场师生搭建起对这一人才模型的基础认知框架。他指出,传统“T型人才”以“一纵一横”代表专业深度与单一领域知识广度,而“π型人才”则在“T型”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纵”,形成“两纵一横”的能力结构——“两纵”象征着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另一领域的深度储备,“一横”则代表贯通多领域的通识能力与跨学科思维。“如果说‘T型人才’是‘专才+通才’的结合,那么‘π型人才’就是‘双专才+强通才’的升级,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硬核配置’。”马教授的精彩比喻,让在场师生瞬间理解了“π型人才”的核心内涵,报告厅内不时响起会心的笑声与赞同的掌声。

在阐释“π型人才”定义后,马晓强教授进一步深入剖析“为何要成为π型人才”的时代必然性。他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产业边界不断模糊的现实背景,通过列举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案例,指出“单一专业能力已难以支撑长期职业发展”。他强调,想要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必须具备三大“可迁移硬核能力”: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独立判断;二是高效沟通能力,无论是团队协作还是跨领域合作,都能清晰表达观点、精准传递信息;三是自主学习能力,面对知识快速更新,能主动获取新技能、适应新变化。

与此同时,马晓强教授也提到,“内在核心素质”是“π型人才”的精神支撑。他以身边优秀学者、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为例,说明坚韧与抗逆商能让人在挫折中快速恢复、持续前行;团队协作与领导力能凝聚集体智慧、推动目标实现;而人文情怀与审美素养则能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创新格局。“专业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而内在素质决定了你能走多稳、走多高。”马教授的这句话,让在场学子陷入深思,不少人拿起笔认真记录,将这一感悟融入自己的成长思考中。

在明晰了“π型人才”的内涵与价值后,马晓强教授将重点转向“如何成长为π型人才”的实践路径,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可落地、可执行的行动指南。他结合理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第一,主动打破学科壁垒,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课程与研究,多参与跨学科讲座、社团活动或科研项目,比如理工专业学生可以尝试学习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课程,拓宽知识边界;第二,在深耕专业的同时注重通识能力培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人文经典、参与社会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沟通、协作能力;第三,提前做好人生布局,明确个人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将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实践都视为自我投资,通过持续积累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讲座过程中,马晓强教授始终保持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与互动性极强的授课节奏。他不时抛出问题与在场师生交流,比如“你们觉得自己目前最欠缺的可迁移能力是什么?”“如果让你选择第二个‘专业领域’,你会选什么?”,引发了热烈讨论。现场学子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思考,马教授则耐心倾听、逐一解答,用专业的见解与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互动环节结束后,不少学生表示,“马教授的解答既解决了我当下的困惑,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下午四时,讲座在全场师生的再次掌声中圆满落幕。党委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张亚平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马晓强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为师生们全面解读了“π型人才”的成长逻辑,不仅填补了大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认知上的空白,更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行动方案。他希望全体学子能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将“π型人才”的成长理念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在深耕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提升通识能力与内在素养,努力成长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复合型人才;也希望广大教师能将“π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新动力。

此次第七十五期明德大讲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推进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参与讲座的学子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自己受益匪浅。“以前总觉得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了,今天才明白,想要适应未来发展,还需要具备这么多能力和素养。”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小李说,“接下来我打算报名学校的跨学科科研项目,再选修一门经济学的课程,朝着‘π型人才’的方向努力。”而来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小王则表示,“马教授提到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抗逆商’让我很有感触,接下来我会制定更清晰的学习计划,同时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未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将继续依托明德大讲堂等平台,持续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师生们带来更多前沿的思想与知识,助力学子们在成长道路上明确方向、提升能力,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的“π型人才”,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力量。

下一条:学校师生在第六届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师资队伍
招生就业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