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部署,2025年10月15日,信息工程学院组织计算机公共教研室聚焦AI赋能,以“启智未来、AI与通识教育的碰撞”为主题,召开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教育思想大讨论,会议由唐贤芳老师主持。会议紧贴立德树人、发展建设这个核心目标,结合计算机公共课覆盖广、服务专业多的特点,从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模式升级、实践环节强化、评估标准完善四个维度展开深入研讨,旨在通过AI赋能,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高质量建设,为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伊始,唐贤芳老师传达了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深入分析了课程团队承担全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任务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关键阵地,研讨会要重点解决好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将AI技术融入课程体系,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瓶颈;二是如何优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解决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她强调AI时代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要实现AI思维与应用能力的深度融合,让学生通过AI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仲崇丽老师参会并补充表示,计算机公共课程要兼顾“通用性”与“专业性”,既要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共性需求,也要针对理工科、文科、艺术类专业的差异,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例如,理工科专业可增加AI数据处理、算法基础等内容,文科专业侧重AI办公自动化、数据分析应用等模块,确保课程建设按需定制。
会议中,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估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研讨交流,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工科组负责人吴杰老师首先发言,他建议将AI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深度融合,区分AI基础、AI+办公、AI+专业应用共三个模块进行内容设计。张亮老师提出教学内容更新要注重时效性与实用性,引入行业最新AI工具和案例,避免内容过时。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张瑞霞老师提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利用秘塔AI、播客等多种大模型进行自主学习,线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刘瑞妮老师提出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资源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聚焦问题讨论和项目展示。胡伟、王心语两位老师提出课前学习新模式,利用扣子空间搭建教学智能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使用和体会AI大模型,丰富课前学习形式。实践环节中要注重竞赛驱动,尹以鹏老师提出加强校外实践和竞赛驱动模式,一方面走出课堂,参加竞赛;一方面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讲解AI技术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吕改蒙老师补充表示,实践教学中可依托学校“竞赛育人”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应用与AI相关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AI创新设计大赛等。张琳娜老师提出教研室可组建竞赛指导团队,针对竞赛内容开设专项培训,帮助学生将课程所学转化为竞赛成果。在考核评估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过程+结果的多元化评估体系,魏海涛老师提出应将“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相结合,终结性考核让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AI应用项目,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发现不足、改进学习,形成教学-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
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AI赋能与公共课程建设进行了充分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唐贤芳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研讨紧密结合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要求,聚焦实际问题、注重实效,为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下一步计算机公共教研室将以此次教育思想研讨为契机,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AI+计算机应用课程品牌,为学校高质量通过本科合格评估、培养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