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 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传承弘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2025-09-25 姜泽洵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作风”特别是“三大作风”,解放战争时期在西柏坡提出的“两个务必”等,一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传承弘扬、深化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纵深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掀起一场力度空前、激浊扬清的风气之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丰富完善和深化拓展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供了根本指引。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这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良好风尚、纯净风气、魅力风采,蕴含和折射着共产党人独有的政治气象、精神气质、风骨气韵、情操气节、胸襟气度,对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改进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会风、文风等,发挥着源头滋养、根系生发、主干支撑作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和共产党人求真态度、求实精神、实干作风的有机结合,是党在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不懈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从而获得新的发展。这为孕育形成党的优良作风提供了理论逻辑原点。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撰写《实践论》、《矛盾论》,为最终概括提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供了理论支撑。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做到真悟实学、掌握实情、深入实践、涵养实心、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真悟实学”,就是要把学理论、悟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大兴学习之风,紧密联系实际,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掌握实情”、“深入实践”,就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调查研究,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涵养实心”、“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就是要培育“实事求是之意”、祛除“哗众取宠之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实心行实政、用实功、干实事、求实效,推动各项工作见行见效,坚决防止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夸夸其谈,坚决防止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隔山打牛,坚决防止虚与委蛇、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坚决防止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唱功好做功差、重包装轻实效,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烂尾工程”,坚决防止搞文山会海、文牍主义、“材料出政绩,数据出干部”。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把“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正式概括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密切联系群众,首要的是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群众感情、厚植人民情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只有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才能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自觉。而群众感情、人民情怀则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坚韧最持久的情感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从情感上脱离群众,必然会在行动上远离群众、远离基层、脱离一线、脱离实际,滋生和助长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要永远保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带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扬民主的作风,自觉拜人民为师,向群众问计求策。密切联系群众,关键在于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把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也是解决自身问题的锐利武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首次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指出“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延安时期不仅提出自我批评问题,而且将其纳入党的“三大作风”,突出强调“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如果自我批评的作风培育不起来,尤其是领导干部没有自我批评的意识,那么批评也就成了空谈。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要民主平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关系的基本准则,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内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求党员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在党内生活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延安整风期间,鼓励党员干部畅所欲言,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二要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问题不回避、不夸大,以事实为依据,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既开门见山、谈深谈透,又不捕风捉影、强加于人,才能确保号准脉、点准穴,让人心悦诚服。三要真心实意。一方面,怀着真情实感、敞开心扉,直面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开展坦诚的自我批评;另一方面,抱着帮助同志、爱护同志的态度,开展真诚的相互批评,防止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甚至恶言恶语。四要“真刀真枪”。自我批评见人见事见思想,相互批评真点问题,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五要开阔胸襟。闻过则喜,知过不讳,过而能改,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尖锐批评。六要促进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风细雨式的平等协商,靠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和自我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统一思想、巩固共识的工作,形成思想上的真正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隔阂、增进共识,形成“团结—批评—团结”的良性循环和良好局面。

  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一要坚持自警自省。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体现了我们党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对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对长期执政的深刻忧思、对艰苦卓绝历程的深刻总结、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把握。今天,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面临诸多“娄山关”、“腊子口”,必须在自警自省中校准目标任务、看清历史方位、洞悉自身环境、明确政策策略、正视优势不足,防止骄傲自满情绪、放松自我要求、丧失奋斗精神。二要坚持自信自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提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跨越各种难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未来、前途、命运都抱有坚定的信心。三要坚持自立自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特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五、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体现了我们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的优良作风。

  担当和斗争,最需要的是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当年,中国共产党勇于挑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有力应对了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挑战,面对七七事变等民族危机,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在重庆谈判中展现了高超斗争智慧,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真担当、真斗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必须保持信心和决心、韧劲和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要在严峻考验面前站稳脚跟、坚定方向,沉着冷静、保持定力,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要知责于心、履责于行,在危急关头敢于迎难而上、果敢行动,该干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去干,该担的责冒着风险也要去担。

  六、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坚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就是坚持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坚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坚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一要涵养公心。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干部,只有坚持涵养公心,坚持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才能恪守道德底线,弘扬清风正气。二要务求公正。公平公正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正义、维护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三要用好公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空前力度深化反腐败斗争,对公权运行的监督更加制度化、科学化、透明化、高效化。领导干部必须戒除特权意识,防止特权行为,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谋好利。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新时代新征程,要围绕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持续传承和弘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邮编:710124 版权所有@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化中心  ICP备案号:陕ICP备13005374号-4 陕公网安备 610116020004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