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徐凯 文:唐斐 审核:王君涛
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美育理论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9月13日至14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组织40名学生,赴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凤翔泥塑非遗基地及秦公一号大墓开展沉浸式参观学习活动。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学生们近距离观摩了数千件承载着商周文明的青铜器珍品。从纹饰精美的何尊到铭文丰富的大克鼎,一件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让学生们直观感受了“礼乐文明”的深厚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器以载道”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公共美育中的“器物之美”教学提供了鲜活实例。


走进凤翔泥塑非遗基地,学生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凤翔泥塑“绘、塑、彩”的制作流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体验了泥塑制作、马勺上色、剪纸、版画等环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手工之美”与“民俗之韵”,让美育实践从理论走向实操。



在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学生们沿着考古发掘痕迹,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先秦时期的丧葬制度、建筑工艺与历史背景。这座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不仅让学生们触摸到三千多年前的历史温度,更让大家在感受古代文明恢宏气势的同时,深化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之厚重”与“建筑之美”的认知,进一步拓宽了美育视野。

此次研学活动,是通识教育学院践行“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将课堂搬到文化遗址与非遗现场,不仅让学生们在行走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实现了公共美育教学的落地生根,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搭建了坚实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