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集中表达。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带领学生前往劳模馆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受触动与启发,对劳模精神引领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劳模精神: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
劳模精神不仅是时代的标杆,更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它以其真实、生动、具体的榜样形象,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单向灌输”“脱离实际”的困境。在劳模馆的参观中,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劳模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精神风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亟需汲取的精神养分。
二、多元融合:劳模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1. 课程思政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劳模精神的主阵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阐释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结合劳模事迹开展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将劳模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双向融合。
2. 实践基地与项目化学习并重
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训基地,拓展校外企业实践平台,是推动劳模精神“落地”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志愿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锤炼技能、感悟精神。劳模馆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延伸,不仅提供了观摩学习的场所,更成为学生与劳模精神“对话”的桥梁。
3. 校园文化与典型引领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是劳模精神浸润的重要载体。通过设立“劳模风采墙”、举办劳模文化节、开展“劳模精神进班级”等活动,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模的校园氛围。选树学生中的劳动典型,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
三、育人成效:劳模精神引领下的学生成长
1. 劳动精神与职业素养双提升
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学生逐步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观念,养成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通过实践锻炼,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强
劳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创造热情。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质。
3. 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
通过典型事迹学习与实地参观,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追求。
四、反思与展望:推动劳模精神教育走深走实
劳模馆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震撼,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劳模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参观一次、感动一时”,而应通过系统设计、机制保障、内容创新,实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加强“双向体验”,组织学生走进劳模工作室、企业车间,在真实场景中感悟精神、学习技能;二是构建“劳模—学生”结对机制,实现个性化指导与精神传承;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劳模微电影、短视频,增强传播效果与时代感;四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
结语
劳模精神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精神灯塔。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肩负起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的责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奋斗中升华,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的校园中生根发芽、绽放光芒,是我们不懈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