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东方巨响,铸就民族脊梁;一种不朽精神,激荡时代回响。10月29日中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燎原”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建德楼202报告厅成功举办“致敬峥嵘征程,赓续‘两弹一星’强国力量”主题宣讲会,宣讲人带领青年学子共同回顾那段自力更生、热血报国的峥嵘岁月,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大家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宣讲人耿子越以一个问题开启整场讲座,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他从“两弹一星”事业的宏大背景讲起,生动描绘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外援断绝的艰难岁月里,科技工作者们如何毅然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攻坚之路

在勾勒时代轮廓后,耿子越深情讲述了“愿以身许国”的王淦昌院士的事迹。从放弃国际声誉到隐姓埋名十七载,王淦昌的故事让“无私奉献”变得具体而深刻。随后播放的短片《大国底气从"核"来》,以凝练的镜头展现了中国核工业从"两弹一艇"的奠基到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再到自主创新突破的辉煌历程,生动诠释了核技术如何成为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坚实基石观影后,当耿子越再次提出“两弹一星精神有哪些”时,同学们的回答已超越了简单的概念复述,充满了基于深刻理解的认同。

接力宣讲的第二棒,宣讲人刘彦廷以郭永怀先生“把生命献给我国核事业”的事迹为主线,讲述了他毅然归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定选择。通过回顾郭永怀在科研攻关中的卓越贡献及其感人至深的精神品格,生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归国热情,到1955年历经六年等待踏上归途;从临行前焚毁全部科研手稿的决绝,到1960年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究;直至1968年12月5日那个令人痛心的空难瞬间——他与警卫员紧紧相拥,用身躯保护珍贵科研资料。这段感人至深的讲述,特别是郭永怀牺牲前写给女儿那封充满父爱却无法兑现承诺的家书,让在场同学无不为之动容。而“郭永怀星”的命名佳话,更让所有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光芒。
在宣讲的尾声,刘彦廷引导同学们再次思考“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并将思考引向新的高度——探寻精神的当代答案。她指出,在矢志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24字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直面“卡脖子”难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这份诞生于峥嵘岁月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生命力,激励着当代青年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勇担使命、奋发有为。

"星火燎原"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开展多场形式新颖、内容扎实的理论宣讲活动。这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汇聚全校15名优秀学生志愿者的团队,在今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本次以“三问”为主线的宣讲设计,是其创新宣讲形式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层层递进、启思导行的方式,宣讲团不仅讲述了历史,更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青年学子中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