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教在明德‖规范普通话教学 强化思政育人 筑牢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召开推广普通话专题会议

为进一步规范思政课教学语言使用,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普通话教学筑牢文化自信基石,8月21日晚9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召开推广普通话使用专题会议。会议围绕“规范普通话教学、强化思政育人、筑牢文化自信”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注入语言文化动力。

明确会议目标,锚定教学方向

会议伊始,教研室主任周蓓蓓就召开此次专题会议的背景与目的进行阐述。她指出,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的语言表达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承载着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的使命。

“在思政课教学中规范使用普通话,既是提升教学规范性、准确性的基本要求,更是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周主任强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方言夹杂、发音不标准等问题,可能影响理论阐释的精准性与权威性,亟需通过系统规范加以改进,以语言为纽带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聚焦教学实践,细化规范要求

会议中段,教研室骨干教师结合教学实例,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答疑”三个教学环节,梳理了普通话使用的重点与难点。大家一致认为,思政课涉及大量理论概念、政策表述和历史叙事,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确保内容准确传递的前提。

针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规范要求,会议提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强化教师普通话水平自查,定期开展发音矫正与表达训练,确保教学语言清晰标准;二是建立教学用语审核机制,对课件中的发音易出错、易混淆的词汇进行统一纠正和规范;三是将普通话使用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深入研讨交流,凝聚思想共识

研讨环节中,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踊跃发言,分享推广普通话的实践经验与改进思路。张思嘉老师谈到:“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章节时,我曾尝试用标准普通话朗读经典文献,学生的专注度明显提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规范语言对增强教学感染力的作用。”施英楠老师则结合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体会提出,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适当引入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语言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理解。

经过深入讨论,全体教师达成共识:规范使用普通话并非否定语言多样性,而是要在坚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教师既要成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者,更要成为语言文化的自觉传播者,通过精准、生动的语言表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夯实育人根基,彰显文化担当

此次专题会议的召开,不仅明确了思政课教师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具体要求,更深化了对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内在关联的认识。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把规范使用普通话融入教学全过程,让思政课在传递理论力量的同时,彰显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自信的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将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上一条:教在明德‖“聚焦教学评估 深研教学特色 共促教学新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召开本科教学评估专题学习会 图⁄周蓓蓓 文⁄周蓓蓓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相关要求,2025年8月21日晚8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室,齐聚云端,召开了一场以“聚焦教学评估,深研教学特色,共促教学新提升”为主题的本科教学评估专题学习会。此次学习会旨在通过深入研讨和经验交流,精准把握本科教学评估的核心要点,探索教学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从而有

下一条:教在明德│精研深磨砺初心 凝心聚力育新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开展初磨教学设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