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至29日,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选派28名青年教师,赴渭南师范学院参加由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渭南师范学院承办的“高校新教师岗位适应与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旨在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夯实教学基本功,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开班启航:共绘教学发展新蓝图
8月25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渭南师范学院隆重举行。
渭南师范学院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对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青年教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渭南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及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姜恩来对参训教师提出殷切希望,他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的根基,新教师需坚定理想信念,立德修身,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场景,实现个性化培养。他希望大家通过培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不断提升自我,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专家领航:理念更新引领教学转型
培训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为参训教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以“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强调了师德师风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围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主题,从理论、政策、行动三个维度全面解析了教育强国的具体内涵,强调了中国特色教育强国之路的重要性。周光礼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宏观的教育视野。
首都师范大学朱永海教授则紧扣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主题,通过实操演示展示了AI工具在教案设计、习题作业、数字人形象生成等方面的应用,鼓励教师们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AI+教育”的新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展开交流。他指出课程思政核心在于明确“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强调杜绝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要结合学科特点实现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武汉大学陈训威以“深入运用大语言模型,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发展”为题,围绕大语言模型在课程思政中的创新应用展开论述,介绍模型在教学场景的实践案例,强调关键技术要点,为参训教师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实践探索:方法创新促进能力提升
除了理论讲座外,培训还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实操环节活动。
西北工业大学张娟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示范课和BOPPPS六阶段教学模型,详细解读了如何讲好一节课,让参训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参与式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北京大学陈江教授则针对PPT制作这一高校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工具,从效率、线索、权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讲解,并演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PPT制作效率。
上海师范大学晏成步副教授分享了AI赋能科研提升的经验和案例,展示了AI在文献研读、综述撰写及学术研究支持方面的强大功能。晏成步副教授的讲座为参训教师提供了科研创新的新思路。
烟台大学贺利坚教授围绕“OBE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深入解读OBE理念的三大核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同时参训教师现场实操拟写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设计等,让参训教师边学边练。同时他还分享了翻转课堂的实施感悟,强调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活动和课后实践方案的重要性。

培训“充电”满格:青年教师开启教学新征程
8月29日下午,伴随工作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精彩落幕,本次高校新教师岗位适应与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充实与收获中圆满收官。
培训期间,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前沿实用的教学理念、精彩纷呈的案例分享,如同一盏盏明灯,为青年教师们照亮了教学成长之路。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以及与同行教师的思维碰撞,参训教师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全面升级。
此次培训不仅让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的青年教师们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的热情。学校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持续动能。
